中國古典家具的發展見證了各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、藝術審美的變遷。發展至明代,古典家具有著豐富和健全的品類,傳承至今,依然具備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。
那么它們具體包含哪些類別呢?
床榻的歷史可追溯至神農氏時代,那時還只是專供休息與待客所用的坐具,直到六朝以后才出現高足坐臥具。“床”與“榻”在席地而坐的時代,是有分工的。床體較大,可為坐具,也為臥具;榻體較小,只用于坐具。魏晉南北朝以后,榻體增大,床與榻同樣擔負著坐臥兩種功能。習慣上認為:床不僅長,而且寬,主要為臥具。榻身窄而長,可坐可臥。
拔步床、架子床、羅漢床、貴妃榻等都是臥類中極具代表性的器具。
胡床的傳入改變了漢代以前席地而坐的格局,后經唐朝的全力發展,椅子從胡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。
椅凳類演化為三大種類:凳子、椅子、寶座
.png)
椅凳類的總體進化規律是由矮變高,由簡入繁。在各個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。宋代的椅凳類家具造型純樸纖秀、結構合理精細,垂足而坐的椅、凳、墩等高型家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普及。明代在繼承宋代工藝的基礎上,推陳出新,在造型上講究簡潔樸實,符合人體功能需要。清代椅凳類家具則逐漸脫離明代風格,更加追求富麗華貴。
置物類是用來存放物品的器具,也叫“承具”。主要分為桌、案、幾三大類。
.jpg)
平頭案 祥利紅木©
.jpg)
桌案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較高,是中國禮儀文化之邦傳承的產物,也是禮儀接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。在古代,對桌案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制度。比如,供桌供案主要應用于敬念仙逝長輩和敬供先人;八仙方桌主要應用于接待重要賓客,而“請上坐”指的是八仙方桌朝南的左邊位子;圓桌主要應用于家人共餐,一家團圓之意……
儲藏類主要分為柜、格、箱三大類。
柜子的使用大約始于夏商時期,古時的“柜”,形態近似于現在的箱子,而古代的“箱”,則是專指室內存放東西的地方。
.jpg)
.jpg)
.jpg)
到了漢代,才有了區別于現今“箱”的小柜子,柜呈長方形,下有四足,柜頂中部有可以開啟的柜蓋。宋代開始,已有專用的書柜,柜身呈方形,正面對開兩門,內裝兩屜分為三格物。一直到明代之后,才創造出許多柜架類的新品種來。
屏風分為座屏、插屏、折屏、掛屏等,多擺在宮廷殿閣、官署廳堂的正中,位置較為固定,亦可視為建筑的一部分。屏風開始是專門設計于皇帝寶座的后面。它以木為框,上裱絳帛,畫了斧鉞,成了帝王權力的象征。
自明代以后人們不僅使用圍屏,更是又衍生出了掛屏等各類屏風,已超出了屏風的實用性,成為純粹的裝飾品。清代屏風的種類更為齊全,制作手法愈加多樣。通過外官進獻、內務府采辦或招募各地優秀工匠進宮制作等方式,屏風源源不斷地匯集于皇宮大內。
常見的屏風帶有古香古色的中式韻味,山水潑墨、刺繡仕女或者古木鏤空,與古典家具渾然一體,呈現出一種和諧、寧靜之美。
支架類包含衣架、面盆架、火盆架等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諸如臉盆架、火盆架這些基本被更方便更先進的產品替代。
仿古衣帽架 祥利紅木©
.jpg)
明式衣帽架 祥利紅木©
支架類家具在明清進入一個擺設藝術高度成熟的時期,家具不僅用料考究,做工精細,而且多與室內整體格局融為一體。支架類家具的出現為古典家具的陳設品增添了亮點和風韻,更具生活氣息。